close

外籍生上課聽不懂德文,同學也不會主動幫忙...楊照:這是德國對人的一種尊重

 

過了幾個月,其叡(編按:楊照女兒)開始發現德國教育的好處,仍然不是抽象道理上的好處,而是從自己特殊處境中體會出的好處。

學校、老師沒有因為她的外國人身分,給她任何特殊待遇。她常常想,如果情況對調,一個不太會講國語的德國孩子,去到台灣師大附中上學,會發生什麼事?一定會變成學校裡的大新聞,從好的一面看,那個德國孩子會得到許多協助、照顧,從校長到老師到飲食部賣麵的阿姨,都會特別關心她,特別為了她慢慢說話,隨時問她有什麼不適應的地方。但從壞的一面看,那個德國孩子在學校一定像活在動物園裡,不是去參觀動物園的人,而是被參觀的動物,走到哪裡都遇到好奇探問的眼神,顯性或隱性地對她指指點點。

她慶幸自己在德國沒有受到這種動物園式的對待。所有人平等待她,沒有任何人大驚小怪。儘管從外表就看得出來她和其他人的不同,但每個人都視她的存在為理所當然,理所當然到不會為了她放慢講話速度,理所當然到不會格外對她噓寒問暖。

她慢慢了解了那不是德國人的冷漠,而是他們從教育中、從社會價值上習得、養成的態度,一種尊重人的態度。他們將人的自尊擺在生活的困擾之前。他們被教導不該視別人為無助的弱者,那是傷害別人自尊的不禮貌行為。他們相信人可以、也應該自己決定需要什麼樣的協助,而且他們其實準備好了願意提供協助,只要你以你自己覺得舒服、不尷尬的方式提出。

所以,當其叡向老師坦白表示她缺乏德國政治知識背景,很難參與政治課的討論,去參觀薩克森邦議會時,她也完全無法聽懂議員們在說什麼,學校立即幫她安排了一週一次的免費家教,一個萊布尼茲大學的學生熱心地為她解答課業上任何問題,不限於政治課,甚至熱心協助她處理學校的功課與報告。

九年級要升十年級時,她交到的最要好的朋友,一位俄羅斯裔的女孩,鼓勵她去向學校詢問能否轉班,和這位女孩同班?學校立即提供了另外的可能選擇,十年級會開一個新班,班上的同學都是轉學生,會有複習七、八、九年級的課程,或許對其叡有較大的幫助。

為什麼有這樣的新班?原來新班收的學生,是從技職教育轉過來的,他們在十年級做了新選擇,不留在技職教育系統裡,要嘗試升學、唸大學,準備十二年級畢業前的大考。他們過去沒上過升學系統的課程,所以學校另外成班替他們打底。

從中學開始,透過實習找到內在的呼喚

也是因為其叡這次轉班的考慮,我得以對德國的雙軌教育體系,多了一點了解。我原先知道的,是德國小學只有四年。四年小學畢業後,學生就開始分流,有的去唸升學系統的中學,有的去唸技職系統的中學。升學系統的中學,從五年級一直到十二年級,十二年級畢業前考大考,以大考成績進大學。技職系統的中學,則只唸到十年級,就進入專業技職學校。

升大學或進技職學校,基本上自由選擇,但小學老師在學生唸完四年級時,會給一份評估,建議家長讓孩子走大學,還是技職學校的路。我曾經想,這樣的教育系統,在台灣一定行不通。在台灣,根深柢固的高下觀念,認定唸大學一定高於唸技職學校,認定大學畢業一定會比技職學校畢業更有前途、地位更高,使得家長無論如何不可能在孩子十歲時,就同意讓他走上技職的道路。這麼早就分流,顯見在德國大學與技職學校是兩種不同性質,而非高低不同的教育,是普遍觀念,無須爭辯,也不用掙扎。

不過,我心中不是沒有保留與疑惑。讓我保留的,是小學只有四年,四年級唸完就分流,這個時間點未免太早了吧?真的那麼早就看得出來孩子適合走這邊,還是那邊?這麼早做出的決定,不管是誰的決定,不會誤導、阻斷、甚至扼殺了部分孩子的能力與性向?

後來我知道了,在德國這兩條路不是彼此隔斷的,更不是孩子小學四年級唸完就決定了他未來走的是哪條路。過程中會一直不斷有機會,讓這裡的到那裡,那裡的來這裡。隨著年紀增長,孩子可以改變心意、可以後悔、可以嘗試另一邊不一樣的教育,從四年級一直到十年級、十二年級。十年級是技職教育中學的最後一年,是這個系統的學生要轉入另一系統的最後機會,所以會有學校裡開設的特別班。

在以升大學為目標的中學,也會以各種方式開發孩子對於技職的認識與興趣。九年級時,其叡的班上經常去參觀各種行業、各式工廠。不是要讓孩子看到工廠的設備有多精良、龐大,而是要讓他們切身感受在工廠工作的方式、意義、標準與成就感。

十年級之後,他們每年都有一段「實習」的時間。那兩個星期中,學生不到學校,不上課,而是自己去找到一個店家、一個工廠,實地上班、上工。這種做法在精神與目的上,都和台灣流行的服務、義工大異其趣。德國教育所關照的,是藉此開發、探測孩子可能具備的特殊技職熱情與能力。要求孩子去選擇自己最好奇、最有興趣的行業,自己去請求店家接納他兩週的實習,然後,他必須詳細登記實習的工作時間與工作內容,實習期間老師會不定期、不預告地前往訪視,和短期雇主交換意見,實習結束後,雇主還會填寫正式的意見報告書。

許多雇主都樂意參與中學的實習計畫。除了做為公民對教育的責任感之外,更重要的是過去長期經驗顯示,雇主有不小機會可能藉實習找到真正適合這個行業的人才。透過實習,有些十六、七歲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calling,轉而投身磨勵自己的技職能力。

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KBlogArticle.aspx?id=15157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萊茵德國留學代辦 的頭像
    萊茵德國留學代辦

    萊茵德國留學代辦

    萊茵德國留學代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